第5章是作者对耶和华的祷告,里面也有两点。
第5章有22节,是离合体的节数。但每节不以字母顺序开首,所以不是离合体。作者在这章以散文诗表达,本章着重音韵的配搭。作者使用原文同音字的字数占全首诗差不多一半。每节有一诗句,比前四章简洁。缩短诗句数目配以音韵令整章流露明快和激昂的节奏感,再配合本章主题──向神祷告,结束整卷耶利米哀歌。
第5章开始和结束都是祈求的话语:“耶和华啊,求你记念”,和“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回转”。全章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1-18节)求神记念所看见的;第二段(19-22节)求神动工。
1-18节:作者祈求耶和华观看犹大国的苦况。一开首就是“耶和华啊,求你记念”,作者切切祈求神垂听他的祷告。他求神“记念我们所遭遇的事”,记着他们的苦难,“观看我们所受的凌辱”。“观看”是眷顾的意思,作者求神眷顾他们所受的凌辱,希望耶和华安慰他们,为他们伸冤,快快施恩救援。
然后,第2-18节作者从三个角度描述犹大国的遭遇:2-10节是一般情景,以“我们”作主体;11-13节是个人受苦的情景,用不同群体的遭遇作例子;14-18节是犹大百姓情感表达。
作者描述一段情景。他在第2-5节以四个主题表达他们的苦况,包括没有安定居所(2节)、没有完整家庭(3节)、生活艰难(4节)、安全受威胁得“疲乏不得歇息”(5节)。
第6-10节作者诉说犹大百姓没有粮食,受饥饿的苦况。原来犹大国被灭前一个多世纪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影响后来的遭遇。那时,犹大国受列国霸权所影响,犹大王玛拿西执政时犹大国已经是亚述的忠心藩篱,“投降”“亚述”。约西亚在位时,列国霸权由亚述转移到巴比伦,亚述的威胁消失。埃及趁着机会控制犹大。后来,埃及王杀了约西亚,也废了他儿子约哈斯作王,另立约雅敬,犹大国效忠埃及,“投降”“埃及”。后来,巴比伦成为列国霸权,约雅敬须向巴比伦朝贡,中止了犹大臣服埃及的关系。后来,犹大背叛巴比伦,与埃及结盟。因此,当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讨伐耶路撒冷时,埃及是犹大所倚靠的头号盟友。故此,犹大国可说是在被灭前一个世纪多一直臣服埃及和亚述。犹大国希望生活安定,得温饱。
犹大国宁愿依靠埃及和亚述,不依靠那一位与他们立约、守约施慈爱的耶和华。这不但影响那时代的百姓,即“列祖”,也影响后代,即面对亡国的一群。这就像父母没有好好教导儿女,做好榜样,令子女品格受影响,也影响他们的-生活。就是父母离开世界,这些影响仍然在他们生命当中。“列祖”和百姓不听神藉先知给他们的劝告,去敬拜列国所尊崇的偶像。所以,现在百姓要“担负他们的罪孽”。
犹大国不单得不到安定,人民更饥肠辘辘。他们的地位比奴仆还要低,要受奴仆控制;他们虽然辛辛苦苦地从地上种得收成,却受那些住“在旷野”的强盗觊觎、用“刀剑”抢掠。饥饿令他们生病,皮肤变黑。
11-13节描述社会上不同群体的苦难。他们有妇人和处女、首领和老人、少年和孩童。其中处女是那些适婚还没有结婚的女性;“老人”就是“长老”,他们有责任领导百姓,处理诉讼。国家里的女性被强暴,表明国家很软弱,根本没有人能保护她们,使她们任人凌辱。首领被“吊起”。“吊起”就是“挂起来”,以前人被处死,就把尸体“挂起来”示众,所以“吊起”首领就是处死他们。长老也得不到尊重。少年人和孩童本来应当努力学习,由妇人来推磨谷物,但现在要由少年人和孩童干粗活,生活很苦。
14-18节作者总结了他们心里的悲哀。长老在城门口为百姓处理诉讼,但现在已经没有了。以前的安定、“快乐”、“跳舞”、繁荣已经没有了,代表地位、尊严和权柄的“冠冕”都没有了,一切换来了“悲哀”、“心里发昏”、“眼睛昏花”。犹大国已经成为荒凉,野狗在那里徘徊,随意走动。
19-22节:作者向神诉说他们的苦况,最后向祂呼求解救。19节是本章的中心思想。耶和华是亘古不变、世世代代、永远坐着为王的神。祂是至高,至伟大的。祂的王权,祂对万物的真理是不变的。即使世界改变了,即使祂的选民以色列曾经悖逆祂,耶和华仍然作主作王,祂仍然是信实可靠的。只要犹大人向祂呼求,神仍愿意拯救祂的子民,扭转他们的苦况。因这信念,犹大人继续求耶和华解救。所以,20节作者问耶和华“你为何永远忘记我们?为何许久离弃我们?”这是对神的疑问或控诉,但作者仍深信耶和华是愿意拯救他们的主。
既然神是永恒、永远至高的,第21节作者就呼求神“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作者恳求耶和华使犹大“回转”,这是神、人一同“回转”。神转向犹大人,拯救他们,同时犹大人转向神、悔改、专心向主、信靠主。第22节作者问耶和华“你竟全然弃绝我们,向我们大发烈怒?”这与20节一样,都是作者表达心里的疑惑,问神是否永远不弃绝他们。虽然他内心相信神一定会拯救犹大国,但在写耶利米哀歌时,国家灭亡不久,也没有任何复兴的迹象,所以心里疑惑,在等候中心里挣扎。
作者用一个疑问诗句来结束本章,我们看来好像有点不顺。其实,这是犹大人的表达方式。旧约先知书有以悲观或凶兆的笔调结束的例子,比如赛66:24和玛4:6。哀歌也是一样。
思想:
一、祷告的内容:如果你在苦难中向神祷告,但只可以提出两点,你会选哪两个?耶利米哀歌的作者选了“求神看见”与“求神动工”两点。他“求神看见他们所遭遇的一切”,由神亲自看、亲自判断各方的对与错、黑与白。他“求神动工,从现在神没有回应到祂帮助犹大人回转归向祂”。
作者在痛苦中,他伤心、悲痛,心里矛盾,既感到这确是犹大人当承担的结果,但看见他们的苦难,也感到十分难过。
但作者对神有很大信心。因为他不用个人方法,也不用“眼泪攻势”,或者表现自己的痛苦,希望神因此受感动而快快回应。作者只是坦白地将实况告诉神,然后求神动工。既然耶和华是掌王权、居首位的一位,作者将主权交给祂,让祂亲自动工。
作者能够这样平静地表达这两段祷告,是经过了过去四章的情绪抒发。里面作者为犹大人的痛苦和所受的凌辱而流泪悲伤;也为君王、先知、祭司和人民悖逆神、行不义而责备他们。他为耶和华有应许,愿意赐福和教导人民而感恩;也为仇敌残暴对待犹大人而忿怒不满。他更为耶和华垂听他呼求、愿意靠近他、为他伸冤而感安慰。
在困苦中,作者抒发复杂的情绪,使他内心能重新整理事件,找到向前走的焦点和方向,好好祈求神。
二、沉默的宝贵:在耶利米哀歌里,除了学习在祷告中认定神之外,我们在沈默中等候也是很宝贵的。因为人需要时间沈淀和消化内心的心情,所以,神都以沈默来让我们成长。
我们试想一想:如果我们是耶和华,看着犹大的苦况,我们会说什么?
1. 跟他们说:“我早已经告诉你们,只是你们不听。”这样,百姓可能觉得耶和华在“雪上加霜”。
2. 或是说:“我已应许将来犹大会复国,”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这对安慰他们和能认真反省自己的罪没有帮助。
3. 跟他们说“我用神迹令你们回复以前繁荣”,然后实现。这样更不好,因这只是纵容他们,让他们不能反省自己,真切地经历律法所记“敬畏耶和华,遵守祂诫命就有福”的应许。
似乎说什么都不是很适切。
原来,神的沉默,是容许犹大人有空间表达他们的伤心、控诉,和反思。其实,神很愿意与人一同哀伤。主耶稣在地上时,当他走到拉撒路的坟墓前,看见所有人都为他哀哭。那时,祂并不是立即高声说:“大家不用哭,我会令拉撒路复活!”主耶稣乃是跟他们一同哭,和他们一同表达内心的哀伤,和对拉撒路的怀念。然后,祂才使他复活。
耶和华的沈默,正表示祂接纳犹大人内心的挣扎,认同他们的痛苦。
神对我们都是一样,当我们认为神没有回应我们的祷告时,可能是因为我们察觉不到祂已表示,也可能是因为祂表示沈默,因为祂明白我们需要停一下,在等候的过程里重整自己、预备自己,好盛载神的话语和帮助。所以,神的沈默是祂爱我们的明证。祂知道我们的需要,很愿意默默地陪伴我们渡过这段日子,接纳我们的思绪起伏,就像祂对哀歌作者一样。
三、活在当下:从作者对耶和华的呼求里,我们明白神有祂的时间和工作,祂会按着心意改变历史。在犹大国灭亡的历史里,神曾应许被掳的犹大人会回归犹大故土。最后,在主前538年,即亡国后40多年,犹大人第一次回归。后来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些历史记在以斯拉和尼希米记里。犹大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他们的生活,重建圣殿,回复宗教和社会制度。另外,神曾在一千多年前应许以色列会复国,最后在1948年实现。
我们的祷告,不一定能看见它成就,我们的困难也不一定可以快速解决,但我们可以好好交托给神,“让神看,让神动工”。神希望我们“不为明天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的”。所以,我们除了要好好祷告之外,现在要做的,是努力活在当下,每一天抓紧神的恩典生活,信实的神愿意与我们同在,祝福我们,也藉我们祝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