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叶明道

Loading Player...

 

耶路撒冷会议在主后49年举行,是教会历史发展上最重要事件,犹太裔信徒在这次会议之后,接纳外邦信徒不用遵守摩西律法的割礼,也可以加入教会。这个决定使神的教会可以迅速扩展,事实上,耶路撒冷会议不但肯定了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合法性,更奠定了初期教会发展的基础,使福音从犹太和撒玛利亚,传到欧洲,代表着福音传到地极。

基于以上原因,有人把第15章的耶路撒冷会议称为使徒行传的“中心”、教会发展的“转捩点”、“里程牌”和“分水岭”等等。

在安提阿的教会里,犹太裔的信徒和外邦信徒一直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是有几个从犹太下来的信徒和保罗、巴拿巴他们争辩,坚持外邦人必须接受割礼才能够得救。保罗和巴拿巴反对这个要求,于是和他们争辩起来。

犹太人守割礼是基于宗教的律法传统,因为割礼是神与亚伯拉罕、以及与他的子孙立约的记号,也是归化以色列的条件之一。所以当时的外邦人如果接受割礼,便是表明自己加入犹太教的群体。换言之,外邦人首先要接受割礼,成为犹太教徒,才可以成为基督徒,而基督教也就被纳入犹太教之内了!但是,主耶稣已经在十字架上献上自己,成为赎罪的羔羊,故此对于非犹太人而言,割礼就明显不适用了。然而对于犹太裔的信徒来说,他们却认为,外邦人既然已经成为神的子民,如果不接受割礼,这是很难接受的。

外邦人是否要接受割礼这事所牵连的范围很大,不能只在安提阿当地决定,于是当地教会决定选派代表上耶路撒冷,请使徒和长老这些公认的教会领袖作出栽决。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保罗经过腓尼基和撒玛利亚,沿途向各地信徒报告外邦人归主的事,15:3记载了众人的反应:“众弟兄都甚欢喜”。这句话反应了沿途的教会似乎都同意保罗的看法,就是外邦信徒不用受割礼,也能得救。

到达耶路撒冷后,教会立刻召开大会,当中主要处理的当然是讨论外邦信徒是不是不用按照摩西的律法接受割礼,也能够成为神家里的一份子。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保罗在第一次宣教旅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外邦人信主的数目迅速增加。保罗当然很清楚,如果会议不能达成共识,将会阻碍他的宣教工作,甚至会和耶路撒冷的教会产生分裂。

在会议中,保罗和巴拿巴首先述说外邦人归主的事,保罗强调的是“神所行的一切事”,指出外邦人归主是神亲手的工作,表示这件事既然有神的祝福,自然是合神心意的了。可是,某些人不能接纳这一点,再次提出外邦人必须遵守犹太律法接受割礼,才能够得救的看法。意见不同的两个群体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到了最后阶段,耶路撒冷教会的主要领袖纷纷发言,其中包括彼得和主耶稣肉身的弟弟雅各,他们的言论影响最大。

彼得的立场是耶路撒冷教会的官方立场,彼得用哥尼流信主的经历来表明他对外邦信徒的看法。彼得的结论是:神既然将圣灵浇灌在外邦人身上,就洁净了他们的心,正如神洁净犹太人的心一样。所以,神重视的是内心的洁净,至于外表的律例、割礼等等,都是无关要紧的(参15:7-11)。

彼得在15:10-11指出,犹太人必须信耶稣,才能够凭神的恩典得救,这和外邦人完全一样的。既然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靠同样的方法得救,神当然没有要求外邦人守律法!彼得的话叫反对的人哑口无言,经过这番话,信徒已经预备好心灵听保罗和巴拿巴的报告(参5:12)。

事后,耶路撒冷教会的另一位领袖──耶稣肉身的弟弟雅各发言。雅各的发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回应彼得,然后引用旧约作为论据,最后表达自己的意见(参15:13-21)。

雅各赞同彼得的发言,他用神“眷顾”来描写哥尼流事件,“眷顾”有神的干预之意,换言之,雅各认为外邦人信主是神亲自的拯救,神的目的是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

15:14的“外邦人”和“百姓”是非常强烈的对照,因为在旧约,以色列民是神的百姓,外邦人却不是,所以“百姓”一般只是指犹太人。但是雅各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把外邦人包括在“百姓”之内了。

雅各引用摩9:11-12的预言来支持彼得的论点,强调在神的救赎计划中一直包括外邦人。阿摩司书的预言指出神怎样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叫剩余的人(非犹太人)可以寻求主。“重修帐幕”的意思也许是指教会兴起,并且代替圣殿,成为敬拜神的地方。

雅各最后下了结论:外邦人没有必要先接受割礼做犹太人,然后才能成为神的子民。不过,雅各也提出一项建议,外邦人应该避免四件令犹太人憎的事物(参15:20)。这四件事都是犹太人厌恶的,有学者把这四项禁戒称为“使徒谕令”。
1. 避免偶像的污秽:这是指先把肉向偶像献祭,然后才放在店里出售,或者摆在宴席上。
2. 避免奸淫:这是指邪淫的性行为,也可以指违反犹太规例的婚姻,犹太人不准近亲结婚。
3. 避免吃勒死的牲畜的肉:因为勒死牲畜这种屠杀方法,令血留在肉里面。
4. 避免吃血:因为血是生命,这和利17:8-13的食物规条有关系。

雅各强调这四项禁戒,是针对当时外邦社会的情况而决定的。当时的外邦人认为淫乱是普通的事;吃祭物和血更是家常便饭。但是在旧约,这些却是罪大恶极的,吃血的严重性更远远超过洁净礼仪所包括的范畴。按照利11:38-43的描述,以色列人如果吃了不洁之物,便是玷污自己,他不洁净的身体会维持到晚上,第二天就能洁净了。但是利17:10严重地指出,无论是以色列人或者外邦人,如果吃带血的食物,耶和华“必向那吃血的人变脸,把他从民中剪除。”另外,民数记也详细记载了神对吃祭像之物和犯奸淫的审判。基于以上的原因,无论是以色列人或者在以色列境内的外邦人,都必须禁戒这四项禁诫。从这个角度来看,雅各提出的这些禁戒,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外邦信徒在道德上和不信的人有分别。

雅各的提议得到全会众的赞同,保罗和巴拿巴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外邦信徒不必背负犹太律法规条的重担。另一方面,耶路撒冷教会也肯定了保罗作为外邦人使徒的身分,正如彼得是犹太人的使徒一样。

耶路撒冷大会中决定性的意见并不是出自彼得,也不是出自安提阿的代表,而是由雅各提出来,可能是因为雅各已经成为教会最高的领袖。当年,天使救彼得逃离希律的监狱时,彼得叫信徒要把消息告诉雅各,然后他就暂时去了其他地方,躲避希律。雅各便逐渐带领耶路撒冷教会(参第12章)。

由雅各提出决定性的意见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雅各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犹太观念的佼佼者,有人更把他刻划成为奉守律法的典型犹太信徒。从他在会议中提出的意见来看,他的观点已经有了改变,并且赞同外邦信徒不必受割礼,也可能得救。

有了决定后,大会决定差派代表和保罗、巴拿巴一起回安提阿,把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告诉当地信徒,同去的两个人都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西拉更是教会的重要人物,他们去安提阿的任务,是要亲自把信上的内容向安提阿教会讲解。

徒15:22-29记载了这封信的内容,主要是清楚说明,之前从耶路撒冷去安提阿传讲外邦信徒必须受割礼的那几个人,不是教会的正式代表,所以教会决定正式差派代表,澄清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