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扎根基督,向上成长,这里是《成主学堂》,我是张凡。目前我们正在一起学习的课程是“合一与多元”。上一课,我们探讨了面对教会内部的分歧,今天,我们会一起看给教会多数文化群体的忠告。我们参考的经文是罗马书12:9-13:“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这段经文很值得熟记于心。我要给大家选出一些我觉得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帮助的描述性词语。我们在教会中的彼此相爱,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呢?不可虚假、忘我,这是对10节后半节“恭敬人,要彼此推让”的概括。正如我们上周所谈到的,看看谁最能看顾弟兄姊们的需要,这好像是一场比赛。结果是谁赢得了比赛?是耶稣!殷勤而心里火热。正如11节说的,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恒切。不论时机好坏,我们都应当恒切相爱、恒切祷告。奉献和牺牲。在13节,你们看到金钱的奉献,以及各种形式的奉献。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讨论这五个关键词,不过,首先我们需要仔细地思考一下,到底“多数群体”是指什么。我们经常说,多数文化和少数文化、多数文化和少数文化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假如我们在教会中的“多数群体”身上应用罗马书12章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话,那就是,“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的区分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回想一下我们上第一课时所谈到的多样性的类别:年龄、生命阶段、性格、种族、教育,等等。你可能在某些方面属于多数群体,在其他方面属于少数群体,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两者中间,没有清晰的分类。认为自己是教会的“多数群体”或者“少数群体”的想法都可能会给教会带来危险。因此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认真学习这最后两课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几个关键词。
1. 不虚假
对于多数文化群体而言,爱人不可虚假是怎么体现的?最近,我偶然读到一句话,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不能忘怀:“不要只是与那些外表上和你大相径庭,而文化上却如出一辙的人交往。那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并非友谊。”当我们讨论地方教会多样性中的合一时,以上做表面功夫的观点值得深思。对于那些属于多数文化的人而言,这也是一个要牢记于心的重要观念。在主日早晨,当你环顾会堂,你会看到一大群像你一样的人。不过,你已经学习了这门课,所以你清楚,单单基于相似性的友谊,无法践行神给地方教会在福音上的旨意。但是,假如你因此而只专注于非相似性的友谊,那也是件危险的事情。你可能这样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是一个好基督徒,所以我必须看起来像个好基督徒,所以我也要拥有各种各样的友谊。”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你可能只是在触及信仰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使徒保罗的话恰到好处。爱人不可虚假。这话耐人寻味。这不是你通过努力就能做到的,对吧?就像你可以决定去爱某些人,却无法决定能够喜欢他们一样。不过,神告诉我们,不单要彼此相爱,还要彼此喜悦。要享受其中,要有真情实感。换句话说,就是相信神你需要这样的友谊。因为这弥补了你的不足,还可能因为你在其中感受到了温暖和恩典。还记得我们在前面课上讨论过的内容吧:当你与一个人的共同点只有耶稣,那么这份友谊很有可能变得更加深厚,因为你们唯一的共同点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当我们相信神的话语,和那些除了耶稣没有太多共同点的人建立友谊,并培育它,使之满有真情实感,我们将发现,我们在其它友谊中感受到的爱,也不难在这种友谊中得到。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真心投入。
2. 忘我
我们应当竭力使彼此得荣耀,而不是使自己得尊荣,以自我为中心。我认为,“恭敬人,要彼此推让”包括要努力使你更加清楚地看见你文化中无形的东西。我们在第二课中曾经谈到这一点。当你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你讲话带口音时,你很可能会一笑而过:“我没有口音,是其他人说话有点搞笑。”你的自我假设和所处文化中隐藏着的无形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就会假设其他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基本上都和我们一样。而当你和教会中的大多数人拥有同样的背景时,这样的设想就越发强烈。尽管这种倾向完全出于人的天性,但对我们教会的合一却是极大的危险。比如,在母亲节这天,假如一位牧师这么宣布,“今天每个人回家都必须打电话给妈妈,为她的善良美好而感谢她”,那么那些从来没见过自己妈妈的人心里会怎么想?或者那些妈妈过世的人,被妈妈疏远的人,他们会怎么想?那么,教会中的多数群体要怎样避免产生这些假设呢?让我给你们一些建议:当你讲话时,要把这个无形因素记在心里。尤其是当你有机会公开发言时,不管是在教会的讲台上还是在朋友圈里。光是记得这个我们共同面临的障碍,都会大有益处。当你生气时,要把这个无形因素记在心里。当你发现有人做事或者说话冒犯了你,要尽量去弄清楚他们的想法,要么通过问一些不带主观判断的问题,或者仅仅是换位思考。“恭敬人,要彼此推让”,其中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努力花更多的时间去询问朋友的生活情况,而不是向他们倾诉你自己的事情。俗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在教会中一起生活,有时候我们要做的,正是努力去认识庐山真面目。
3. 火热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在这句经文中,使徒保罗特别希望我们要殷勤、火热去做的是什么?就是按照他一直描述的方式去爱。因而,我打算以上面所讲的内容为基础,来讨论第三点。我们既应当不虚假又应当忘我。而且我们还应当满怀热情地去实践不虚假和忘我。
我要以婚姻为例。彼得前书3:1-7是一段有关差异性的经文。它讲述的是如何处理丈夫和妻子与生俱来的差异。这也正是这段经文用在这节课上恰到好处的原因。这里提醒我们,妻子禁不住会害怕,因为她在选择顺服一个不完美的男人。经文告诫丈夫“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要体贴。在生活上和做决定的时候,要理解和顾及妻子的感受。要让妻子明白他懂得她的世界。这就是妻子觉得自己受到关爱的方式。现在,许多年轻的丈夫们读到这里就会想:“对呀,对呀!这听起来很不错耶。”要体贴我的妻子嘛。但是,我觉得丈夫往往容易把这理解为锦上添花,而非像空气一般必不可少。只把它看成像“定期带她出去吃晚餐”、“给她买花”、“确保我洗过手”、“循环利用”以及“别忘了投票”这类的事情。这些事情看起来确实不错,不过假如我没去做,也不会酿成什么悲惨后果。
可是,神并不这么看。你有没有注意到,经文末尾的表述是不是有点奇怪?“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这和体贴妻子有什么关系呢?请继续往下读,12节“因为主的眼看顾义人,主的耳听他们的祈祷;惟有行恶的人,主向他们变脸。”所以,假如我没有体贴妻子,神就不听我的祷告!为什么?因为祂向我变脸。我在行恶,使祂厌恶。丈夫有可能看不见婚姻中的权柄互动,但妻子绝不会看不见。因而,当做丈夫的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个互动的时候,神就称之为恶。我们在教会中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如果你属于多数文化,那么你也许会对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之间的互动漠不关心。“噢,我只是不喜欢趟那些浑水而已。”“噢,我对这些问题真的无所谓。”这种态度可不是“殷勤不可懒惰”,不是“恭敬人,要彼此推让”,也不是在爱中要火热,更不是使徒行传6章中的希伯来信徒的所为。这种态度就是恶!
4. 恒切
我们应当恒切地为这些事情祷告。这应当是神借着我们表达祂的爱,我们也需要求神这样使用我们。在这一点上我们无需花太多时间来讲解,但是使徒保罗的警告值得我们注意。如果你属于多数文化,你需要不断地为这些问题祷告,而不是忽略它们。我们教会将其当作常规祷告事项,在主日晚上一起祷告。但我们个人也应当为此祷告。要持之以恒,这提醒我们,改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我们中的许多人在这个城市长大,也计划在此终老。但也有许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将在这儿待上一两年,看看会有什么收获,然后走人”。当然,在这个城市或教会投入个一两年时间,这无关乎道德问题。但是,我们应当把使徒保罗对我们发出的要恒切的呼召存记在心。无论是在这间教会或者不久的将来到另外一间教会,你要把在某人身上投入好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当成你的志向。你将会为仅仅是恒切和委身就能带来的美好果效而震惊不已。
5. 奉献和牺牲
这段经文的末尾谈到了奉献和牺牲。“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向教会中的其他肢体,打开你的钱包,开放你的家庭,敞开你的生命。如果没有奉献和牺牲,我们就无法按照使徒保罗呼召我们的方式去爱。然而,属于少数文化群体的人们所做出的牺牲往往令人难以察觉,而被视为自然而然之事。比如,一位姐妹几周前曾和我们分享了她加入我们教会的事情。为了成为其中一员,她知道自己必须放弃某些舒适。在她决定加入我们教会时,她的牺牲并不为人知。但是对于教会中的多数文化群体而言,他们必须找出这些牺牲,并为之感恩。我们并非勉强他人做出牺牲。这就是殷勤火热、积极主动的观念所带来的殷勤火热、积极主动的奉献和牺牲。想想使徒保罗记挂在心的例子。没有什么迫使你去奉献金钱,或者勉强你热情好客。你决定奉献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这与在教会中属于多数文化有相似之处。要做出牺牲,你需要深思熟虑地做出决定。关于这一点,你可以思考这些问题:
你有没有对教会中的肢体有足够的了解,以至于你能意识到自己可以满足他们某些物质方面的需要?你有没有寻找机会奉献你的金钱,好帮助我们教会中有需要的肢体?
其他肢体喜欢谈论的内容中,有哪些是你不感兴趣的?你能够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吗?你平时如何度过闲暇时光?
你愿意做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牺牲吗?比如,你家里有几个小孩,礼拜六的时候你在家照顾他们,好让你丈夫可以和一位在争战中的单身弟兄见面。尽管整整一周都是你在照顾小孩,但是你为这个单身弟兄做出牺牲,好让他和你丈夫有时间交通。然而这位弟兄很可能不会为此而感激你。不过,假如不是单身弟兄,而是有孩子的已婚弟兄,你很可能会从他妻子那儿收到感谢便条,因为她完全能够体会你为此做了多大的牺牲。通常,在多样化的教会中,你的奉献和牺牲必定会有不被人注意或者不为人理解的时候。
我们既要与相似的人在一起,又要与没有太多共同之处的人相交,如何平衡这两者的时间安排,而又不让你感觉不自在呢?你的时间安排是否需要每天更多地向处于少数文化的弟兄姊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