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掌握文章的语言风格
1.1. 读经的时候,要按照作者的风格来解释,而不是主观地把自己惯用的一套方法硬塞进去。
例:太13:31-32──芥菜种的比喻
主耶稣用比喻用法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芥菜种并不是最小的种子,经文这里所说的似乎和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主耶稣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芥菜种并不是最细小的种子,但是在当时听耶稣讲道的加利利人心目中,芥菜种大概是他们所熟悉的种子之中最小的,主耶稣是就地取材。
这说明:圣经的修辞并不是以科学为标准的,而是以言词能够达意为主。
1.2. 不能只按照表面的意思解释经文
例:太19:12:“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历史上一位著名教父俄利根,因看到这节经文而把自己阉了。但是经文中的“自阉”这个词,其实是修辞的手法。主耶稣的真正意思,并不是叫人要把自己阉了,而是说,如果有人领受了要为天国而守独身,就可以这样去行。
2. 认识圣经中的整体信息: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理解经文修辞的时候,不会矫枉过正。
例:路14:26:“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这句经文有一行小字,写着: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若把“恨”字放进经文,就是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等等,就不能作我的门徒。但这并不是圣经的教导,整本圣经都是教导我们爱父母、爱妻子,甚至要爱人如己,为什么路14章这里会这样说呢?
这和希伯来人的文化有关系,他们惯用绝对的口吻来表达思想,觉得不是爱就是恨,爱少一点相对来说就是恨了,所以主耶稣这里的教导,是为了强调跟从主所要付的代价和要求来说的。只有明白希伯来人的表达方法,才不会误解经文的真正意思。
3. 掌握经文的背景资料──包括语言、地理、历史、风俗等等(详见第一部分查经法)
要留意两方面的背景:
3.1. 作者的生平和所遭遇的事
3.2. 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
一般来说,较难把两者分开谈论,因为作者一定会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的。保罗的书信就是典型例子。
例1:腓4:4:“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
若了解保罗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说这句话,感受会更深。保罗写这封信的时候,正在监狱里,今天写完了信,明天能不能活着还不知道,但是他却教导腓立比的弟兄姊妹要喜乐,这就是在困境中能有的喜乐,是从神而来的。
例2:腓3:8:“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这里的“粪土”两个字,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万事”比喻成“粪土”。
保罗在这里所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参加拉太书1:14就知道了,那是保罗的自述。保罗生于一个敬虔的犹太人家里,从小接受严格的犹太文化教导,在宗教上的成就更加没有人可以超过,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犹太教中的一位学问渊博的博士。他所言的万事就是一般人所追求的名利、地位、荣誉、金钱等等。保罗蒙召后,把这些全丢弃了,只是以耶稣基督为至宝。
3.3. 掌握整体历史背景
旧约是很好的历史书了,能补充新约大部分资料。但也有限制,如奋锐党、法利赛人等等,是要旧约中没出现的,这是新约和旧约写成之间的历史。
从玛拉基书到马太福音之间相隔400年,历史一直模糊不清,直到发现了死海古卷,才为两约中间的历史带来新的研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