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今天为什么许多人都不快乐,焦虑,不满足,无法安定下来,心灵若有所失呢?不论他们拥有什么,他们是谁,或者他们有什么地位,什么身份,拥有怎样的权力,他们依然不满足。其中有不少人掩饰很好,所以每天都以笑脸迎人,外表表现得很活跃,然而在心灵深处,却有无限的空虚以及失落。

不过,也有些人从来不作这方面的掩饰,他们把内心的感觉活出来,表现在行为上,在他们的面容上,他们表达了对人生的满足,以及不满足。其实,除了还没有信耶稣的人有这种感觉之外,即使信了耶稣的人,依然是感到不满足,似乎有些东西在束缚着他们,有些东西在管辖着他们,指挥着他们的行为、心思和态度。这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或者是他们渴望的,又或者是祈求的,只是他们说不出这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在内心驱使着他们呢?他们说不出所以,但却知道自己实在有这些表现和感受。有时他们甚至会希奇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会有这种的反应。

今天我们要来思想的,是一些束缚我们生命的行为。我所指的,是一些我们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行为和态度。要找出问题的根源,也许我们要追溯到它的成因和起源,看看到底是什么。有些行为和态度,使我们对人生感到不满足,感到不安定,甚至是感到焦虑,感到非常沮丧,内心没有快乐。

今天我们要看的经文,记载在林前13章,这章经文的主题是“爱”,有人称林前13章这章圣经为“爱之章”。保罗在这里,把“爱”形容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体现到爱的表现是怎样的,具体的爱是怎样学习的。然后,在经文的后半部,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思想的,是11节所提到的,保罗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透过这节经文,保罗帮助我们去明白我们内心不满足的原因,往往是为了什么,或者说根源到底是什么。保罗为什么在这里说出这样的道理来呢?原来当时哥林多的信徒,在属灵恩赐的理解和运用上,出现了问题。当时普遍的信徒认为,“一个人如果说他领受了属灵恩赐,就必定要有说方言的表现。”那就是说,人要以说方言来决定他是不是获得了属灵的恩赐。因此他们把“方言”这恩赐的地位定得很高,认为任何人如果不懂得说方言,就不是拥有属灵的恩赐,这当然是错误的。像圣经里的施洗约翰,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方言,没有行过一个神迹,但是从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

为了追求说方言的恩赐,他们有很多做法是本末倒置的,也是错误的。所以保罗在多前13章,把“爱再次提出来,而且把爱的地位提升到远超过一切恩赐之上,而爱实际上也是基督徒整个信仰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元素。然后,保罗跟着就指出哥林多教会弟兄姐妹他们的毛病所在,他们在属灵上是不成熟的,在感情上也是不成熟的。

这在林前3章的时候,保罗已经提到这方面。请我们看3:1-3,经文这样说:“弟兄们,我从前对你们说话,不能把你们当作属灵的,只得把你们当作属肉体,在基督里为婴孩的。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喂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你们仍是属肉体的,因为在你们中间有嫉妒纷争,这岂不是属乎肉体,照着世人的样子行吗?”

保罗在这里要说些什么呢?保罗要指出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姐妹,在属灵上的不成熟,在属灵上的幼稚。然后,在13:11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一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完全是孩子模样的,这很正常和合理,一点也不出奇。可是,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再不能这样,必须成熟和有大人的风范了。

我想我们在人生中,必然经历过孩子的阶段,有许多属于孩子气的事情,这是很自然的事,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可是,这些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有什么不妥呢?原来在成年人的表现中,有些有问题的表现,追溯起来,原来就是我们在孩提的时候习惯和形成的,但因为自小根植在我们里面,所以不容易改变,更不容易连根拔起。

比方说,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神给我们每个人都有头脑,都有思想和感情,也有心灵。当我们诞生到世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接受塑造,到底我们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呢?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影响着的。有人说人在出生前已经受父母亲的熏陶,也就是所谓的“胎教”,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但我们可以从生下来的时间开始算起,我们不断受父母的栽培、塑造,长大了受老师和长辈的训练和影响。慢慢我们的社交圈子扩大以后,我们又会受到同辈的影响,朋友的影响。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思想,或者是一些意念,一点感受,这些都能够塑造我们的性情,让我们成为一个怎样个性的人。

我们出生的时候,好像白纸一样,而旁人就在上面替我们画上不同的图形和加上不同的色彩。这一点我们实在无法控制,因为不是由我们去作决定的,我们受着不同人的塑造和影响,无法抗拒。然而,保罗要我们醒觉到自己的长大,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就得将孩子的事丢弃,这是保罗的劝勉。保罗所指的,不单是属灵上,更包括我们的情感方面,以及思想方面。

也许你也会发现到,有些时候,自己所做的,或者是所表现的,连自己也无法解释,我们会问神,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表现,为什么我的反应会是这样,这不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却偏做出来,为什么呢?我们发现自己控制不来,也发觉有时候连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渴望依着神的命令和要求去生活,但是我们却又做不到,做出来的往往又连自己都不满意,其实我们正受着一些过去的事所控制和影响着,没有得解脱,这就是保罗所说的,我们既成了人,就当把孩子的事丢弃,不能再像孩子时候的表现那样。

到底有什么事是可以从人小的时候,一直到成长以后依然影响着他的呢?我们又怎样去面对和不受它的束缚呢?神必然会帮助那些寻求祂帮助的人,让他们得以摆脱长期以来束缚他们的东西,神会改造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变得完全,活得自由和释放。要是我们长久被这些东西所束缚着,我们肯定得不到满足与快乐。如果我们一直是用孩子的心态和感受来看事物,来活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肯定会有很多的冲突和伤害,也会有很多的误会产生,因为我们用孩子的心思去看四周,去待人处事,所以当长大成人之后,那些属于孩子的东西就得放弃,这样才可以过着快乐和自由的生活。

其实,束缚我们的东西可以很多,而且各人的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只能够提出一些较为普遍的,让我们来思想,到底这可能会是什么,如何获得解脱。

有人说在每一个成人里面,会有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存在,问题只是占的比例是多或少而已。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里面的小男孩跑出来了,这不是我们作孩子的时候的反应吗?怎么现在又跑出来呢?那不是我做小女孩的时候的表现吗?跟现在成年的我是差不多的。这方面其实每个人都有,问题是它的影响到底严重不严重,是不是需要对付和解决它。

头一方面困扰着我们的,是我们从小时候就被周围的人要求着。他们定出很多标准,希望我们可以达得到,可以符合他们的要求。作为一个小孩,父母亲的期望就成为了他们被要求达到的目的。然而,很多人不约而同的发现,无论自己多努力,无论付出了多少辛劳,可是仍无法达得到父母亲的期望,他们的期望永远是定得那样的高,那样的遥远。起先孩子是很努力的,他们尽一切努力,希望令父母意满意,可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这根本是个无法实现到的愿望,因为无论他作什么,父母亲总会有挑剔,总会有更高的要求。在这情况之下,孩子很多时候就会有罪疚感,觉得是自己让父母不开心,是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感到十分的亏欠。

他们不但觉得自己不行,没有能力,而且还会觉得被拒绝,继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这一生都不能令父母开怀,无法讨父母亲的欢心。其实,每一个做儿女的,都渴望让自己的父母开怀,但是由于受到的打击太多,所以他们认定自己已经没有这力量,能够使父母开心,因此心中充满内疚。

作为父母亲的,要注意,对孩子有太多的苛求,过高的标准,很容易到头来伤害了一个孩子。为什么呢?因为当孩子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你所要求的,久而久之,孩子将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将会失去主动做事的能力。到长大以后,孩子到一个新的环境去,他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自信心也没有了,就很难生存了。他们本身的资质不一定比别人差,但是由于小时候父母亲对他过高的要所带给他的阴坏响,就成为了他的阻力。他们一直认为自己不能讨父母的欢心,而会一生耿耿于怀,这就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不知道怎样才可以满足父母亲的期望的时候,也许他会放弃,从此不再努力。这也会影响他跟人之间的关系,为他制造内心的仇恨,想报复的心态。因为他们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以致于把怒气发在周围的人身上,性格变得孤僻怪异,就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一生没有用,没有出息。

第二样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心中的欲望,要求马上获得满足。当婴孩一生出的时候,通常哭是他和外间沟通的语言。他之所以哭可能是肚子饿,也可能是不舒服,又可能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哭是他的语言,这不是错的,是自然的事,自然的反应。然而,当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他就应该学习到,不能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也不是什么事情都用哭来解决。

很多时候,父母亲为了让孩子不哭,就给他想要的东西,其实这是爱之适足以害之。因为当孩子知道,只要他坚持哭下去,不收声,到最后父母亲就会投降,他所要求的无论是什么就都以如愿以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动不动以“哭”来作为武器,去得到他心中所渴望得到的,得不到的时候,他们就大吵大闹,哭个不停,最后仍是用这方法去得到,因为父母敌不过他们的哭声,终于投降了。

到孩子长大以后,当然不会再以哭的方式去表达,但内心那种想要什么,就要马上得到手的想法,依然在里面,根深蒂固,很难拔除。他们想要这样,想要那样,千方百计,要是从正途得不到,他们会想别的方法,或者是旁门左道也会接受。他们想要钱,想要享受,想要名牌,想要性,想要自由,想要酒精,想要挥霍,想要许多许多东西,而且马上就要得到。

做父母的,如果不从小训练孩子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长大了必然不可收拾。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教导孩子,在适当的时间作出适当的要求,而且要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才可以得到。学习按照原则做事,不给时间设限。人长大了,如果依然是像孩子般那样,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到手的话,社会就必定会很混乱,因为大家都没有自制能力,而且会不择手段,那就很可怕了。

第三方面常见的,是发脾气。很多孩子都爱发脾气,一点不称心的事,就会让他们大发脾气。比方说,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输了的那个可能不服输,因此就大发脾气,然后就说回家了,不玩了。又或者是他心情不好,跟别人玩了一会之后,就收拾自己的玩具,独自回家去了。这些都是不合群的表现,也表示了他的情绪不受控制。

今天,很多成年人都带着这些孩子的性情生活,在家庭和工作场所大发脾气,一点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实在是要不得的,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些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要是对方不答应,他们就会拂袖而去,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怎样。他们会发脾气,当事情不如意不称心的时候。他们没有耐性坐下来好好的谈,也不能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在大发脾气之后马上离去,这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我们也会偶而看见。这是为什么呢?作为一个成年人,是不应该这样的;但因为孩子的时候发脾气惯了,而到大了之后仍不思改进,不把这些坏习惯改掉,所以就成为他们成长的阻碍,引来许多伤害和误会。我们长大之后,切记不要把孩子时代的反应和情绪带进成人的生活中,这是不相称的。

有人说“人都是环境的产物”,那就是说,我们都被环境所塑造,都受环境所影响,那是无法避免的事。我们的自我形像,自我价值等都是由外界所加给我们的,我们怎么看自己,怎么评价自己,往往就是由别人所加给我们而定的,这其实不是绝对的准确和中肯,但是我们无形之中就接受了。到我们大了之后,要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信心,需要花不少的功夫和时间,因为实在不容易改。有些时候,虽然改得差不多,但里头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也会间中跑出来,造成影响和滋扰,这也是可能的事。

比方说,有些人从小就在一个惧怕的环境中长大,等到长大以后,什么都会惧怕,都会感到没有安全。他们不敢到这里去,不敢做这件事,怕自己的能力不足,怕家庭的经济不好,怕有些账单无法付清,怕家中的电会被截断,总之就是什么都怕。他们怕与人相处,也怕独处,总之一生人就是活在恐惧之中,很可怜。你要是问他怕什么,有时候他又说不出所以然,但心中却是实实在在的充满着惧怕,各种各样的惧怕。这是因为他们成长的时候,是在一个充满惧怕,毫无安全的情况下长大的。

还有一样我要提到的,就是物质主义,以物质挂帅的生活方式。他们强调物质,认为有物质才有安全,才有真实感。于是,长大之后以金钱挂帅,把神放在金钱之下,认为信仰是好事,但一跟金钱相比,信仰自然是不如金钱重要。因此作父母亲的,若不希望孩子将来用金钱去衡量人生的话,就当从小教导他们,人生最重要的,绝对不是金钱,乃是关系。关系远胜于金钱之上,这样当他们长大之后,自然会有所选择。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大的,父母亲的形像怎样,还会影响他们对神的看法,对神的信心。要是做父亲的从来不抱孩子,不亲他们,那么在他们的心目中,神也是和父亲一样的冷酷,一样的绝情。因为神是我们的天父,而地上的父亲是这样的,相信天上的父亲也会相同吧。神是看不见的,孩子对父亲的印象,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孩子对神的看法。

做父母的,必须给孩子有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不但是言教,而且更要身教,自己要在孩子面前作榜样,自己是怎样的生活,会影响孩子将来也怎样生活。所以,看做父亲的怎样,我们彷彿也会看见做孩子的,将来也会怎样。但是,成长的背景和环境是不由我们控制和选择的,到我们成长之后,发现有问题,谁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呢?神乐意帮助我们,让我们从不正确和挫败的心情中获得释放。

罗8:5-11说:“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