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约伯记42章
金句:希伯来书4章16节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一个人要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活,才会快乐。因为快乐是“更高追求”的“副产品”。
十九世纪中,玛丽‧斯莱瑟姐妹生于苏格兰的亚伯丁,家里非常穷。父亲是纺织厂的工人,时常酗酒。母亲则是爱主的基督徒。由于家里经济拮据,玛丽从小就开始在纺织厂工作。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到教会聚会,对信仰很认真。
后来受到大卫‧李文斯顿的启发,愿意献身到非洲宣教。
李文斯顿是十九世纪在非洲宣教的一位非常伟大的宣教士。他生于苏格兰,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李文斯顿从小就喜欢探险,很聪明,求知欲很强。从小心中就有远大的志向,将来要到远方去宣教。
那些宣教士的传记感动他,他从内心深处对主说,“主啊,你为我舍命,我愿终身致力作你要我作的工,以表达我对你的感谢。”
他本来有意到中国来宣教,但被中英鸦片战争所拦阻。祷告等候时,一位老宣教士莫法特从非洲回来,报告非洲那边的工作,说:“在晨曦中,我向北方辽阔的平原看,千村万户,炊烟袅袅,那里还没有宣教士的足迹。”
李文斯顿就往非洲去了。在李文斯顿踏上非洲前,欧洲人对于从喀拉哈里到撒哈拉之间的非洲地图几乎是一片空白,李文斯顿勇敢的走向这片“黑暗大陆”。阔别16年后,李文斯顿短暂回到英国,那时他整个人形容枯槁。
他有一次受邀去格拉斯哥大学演讲,对学生们讲了一下这番话,“在离乡背景的艰难与孤独中,是什么支撑我熬了过来?就是耶稣基督这个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李文斯顿很爱他的孩子,他说,“若非我真的相信这条路确能荣耀基督,说什么我也不肯撇下我的孩子。”他说,“但神只有一个独生子,基督,祂也是宣教士。”
一八七三年五月一日早晨,李文斯顿的非洲仆人发现他跪在小床旁边死去。
仆人敬爱他,但不知道怎样处理后事,他们把李文斯顿的心葬在树下,因为他们一致认为他们的主人的心应该永远留在非洲。然后将他的遗体放在非洲烈日之下干晒,做成木乃伊。经过九个多月跋涉千里,终于将他的遗体从内陆运到海岸,最后送返英国。
英国人为李文斯敦在西敏寺举行国葬,一致推崇他所作的。他的精神影响了玛丽,使她愿意以来自贫困家庭的普通姐妹身份,承接李文斯顿未完的使命。
在后来被称为“尼日”的“卡拉巴尔”,玛丽努力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风俗。早年的贫穷生活,使她愿意和当地的土著一起住茅屋,表现出对他们的认同。渐渐的就得到了当地土人的信任。
当地的土著认为双胞胎是恶魔之子,会带来厄运,导致很多双胞胎生下来就被遗弃或杀害。玛丽坚决反对这种恶习,并设立庇护所救助这些婴孩。在她手里抚养了许多双胞胎婴儿。
她因为深受信任,被当地政府授予权力,负责解决纷争,调解部落间的冲突。她对地方卫生和教育的提升很有负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又致力于提升当地妇女和儿童的地位,特别是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
她还积极反对奴隶制度和人口贩卖,并努力解救受害者,在他们中间活出信仰。
她来以后,当地人民的法律改善了,生活改善了,人们在她身上看见了希望,也因此,她在尼日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卡拉巴尔的母亲”。玛丽奉献一生,为主赢得“国母斯莱瑟”的美名。
玛丽对主有坚定的信心,不畏艰难,无私博爱。当时许多西方人对非洲文化持有偏见,玛丽却将当地的智慧与经验带回西方。使西方人眼界大开。
今天焉知你生命中的困境,不是为了达成将来更崇高的目的吗?
人生要有更崇高的目标。
美国一位空军上校李察‧巴哈写了一本世界名著《天地一沙鸥》。描写一只很独特的海鸥约拿单,它不像一般的海鸥,飞翔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吃的,整天只会绕着风和鱼船尖叫追逐,忙着争抢小鱼和面包屑。它认为海鸥飞翔是为了能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所以它只管单独在高空练习飞翔,训练自己达到心目中理想的境界。
它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飞得最高的海鸥看得最远。”但是那些志不在飞翔,只是为一日三餐的海鸥,就把它看成是“异类”,嘲笑它,排挤它。
为了追求理想,达到目标,约拿单忍受嘲笑、痛苦和孤独,后来成功了。它不忘记他的海鸥同伴,将所学会飞得更高,飞得更快,和飞得更远的技巧传授给下一代。
这本名著《天地一沙鸥》是一本励志的书,读后让我们反思,是否我们甘心只当一只在沙滩上跟其他同伴抢吃小鱼、面包屑的海鸥?
不要妄自菲薄,因为环境不好就终日忧郁,甚至从心中生出苦毒。玛丽‧斯莱瑟没有接受现实,而是眼望更崇高的目标。
巴克莱博士说,“许多人最大的毛病,是有一种天生的、内在的失败倾向。”
不要轻看自己,而要凭信心攀越颠峰。马利亚是“相信的女子”,玛丽‧斯莱瑟也是。神说了,“你们是我的见证,我所拣选的仆人。”(以赛亚书43章10节)要刚强!要靠着主,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
神把我们显在这个世代,要相信祂的应许和能力。让早年的历练成为日后成功的台阶。
亚里斯多德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善良意志。人的高尚和卑鄙的差别就在于是否追求善和拥有善。”
中国话说,“人穷志不穷。”无论处在任何境遇,都要不畏艰难,乐观奋斗。玛丽‧斯莱瑟不再是一个穷苦、受虐的女孩,而是尼日的“国母斯莱瑟”。你说,“怎么可能?”不是我们能,是神能。
不要只是蒙神怜悯,要蒙祂喜悦。
当李文斯顿遗体运回英国,要安葬案在西敏寺那天,伦敦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人人争相目睹这位海外宣教的先锋,向他致以最后的敬意。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痛哭流涕。但有人安慰他,并问起他为何哭得如此悲伤时,老人说:“我跟大卫‧李文斯顿一块儿长大,一起上主日学,在同一家织布厂工作。他走上了宣教的路,而我却成了一个酒鬼。他有荣耀,我却被人憎嫌,我活着有什么意思,等着我的只是一个酒鬼孤独的坟墓。”他很懊悔,因为他没有像李文斯顿那样崇高的目标。
基督徒一切的美德都源自于对主的爱和委身。“不受拦阻的爱主”,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最大的自由,但我们失落了这样的心。
人的“意愿”很重要,主无限的大能,要加在你有限的心意上。你要以更高的目标,取代你对生活的失望。让服事的热忱,取代你对他人的嫉妒,对环境的不满。让主再来的盼望,取代错把短暂当永恒的虚空。
蒙福的生命,就是“忘我”和“倒空自己”的生命。你把别人的需要放在心上,常常想到别人,为别人而活,就不会自怜。神为我们设计的是“像基督”的人生。是为基督做工,为祂劳苦,而且不让这样的热忱“消退”的人生。玛丽‧斯莱瑟和李文斯顿向我们展现了一些。
愿我们都能像他们一样,有主的心,视“不幸的经历”为达到更高目标的途径,这“目标”能叫神得到最大的荣耀。李文斯顿和斯莱瑟,一个成了“非洲宣教之父”,一个成了“国母斯莱瑟”,愿主的爱和风范吸引我,使我们快跑跟随祂。
请我们一起祷告:
主啊,帮助我们的心不停留在怀疑和恐惧,消沉和埋怨,而是向往更高之处。你的救赎计划,不是仅仅叫我们的罪得到赦免。你的计划,是要我们向你委身,热心为善像你。你让李文斯顿和玛莉‧斯莱瑟像两盏明灯照亮了黑暗大陆。愿你也使用我们,使我们正用生命,成就你在我们生命中的旨意。照你的应许,叫我们不但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父啊,但愿你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