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扎根基督,向上成长,这里是《成主学堂》,我是张凡。目前我们正在一起学习的课程是“圣经辅导”。在上一堂课,我们讲到了真正了解一个人,问好的问题能够让一位成熟的基督徒去思考,或许你可以透过问一些好的、具有救赎性的问题就能够帮助一个人看见他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方法并不总是奏效,甚至很多时候是无法奏效的。个人服事并不像修理工一样仅仅把一些东西黏好。个人的辅导服事是将人与基督连接,以至于他们能想基督要他们想的、渴慕神所赐的上好,甚至即便他们的处境永远不改变,他们也愿意做主耶稣呼召他们所做的。这就包括使伤心、迷失和困惑的人接触神的荣耀,以致他们能够放弃追求自己的荣耀而为神的荣耀而活。个人服事是把人们个人的故事镶嵌在神的救恩计划里,以致他们是以“神的故事”的心态来面临每个处境和每个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对神呼召我们所参与的工作心存敬畏。当然,我们需要为我们的辅导对象思考和祷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能够看到神在他们的混乱中做工,我对有份于帮助他们看见神而感到兴奋;他们的故事不再那么混乱,我开始看清这一片片的拼图是如何拼在一起的。我越多思考,就会有越多的问题要问,也有越多的事情要说。当我有更多合乎圣经的方向和意识时,我就更加期待和他们见面了。今天,我们就进入辅导四大步骤“爱、知、说、行”的第二步骤“知”的下半部分:我们该如何根据从问题中所搜集到的信息来发掘需要改变之处。
理解资料的意义
个人辅导不只是搜集必要的信息,更是要按照圣经的意思来理解信息。在前面,我们讲到说人活着并非是根据他们所经历的事实,而是根据他们对事情的解读。个人服事也是这样,神造我们成为解读者,当别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时,我们本能地就想要理解所听到的事。我们对这个人的反应不是根据这个人告诉了我们什么,而是根据我们对他所告诉我们的信息的解读。
合乎圣经的个人辅导意味着我们从明确的圣经世界观的视角来看人们的生活:我们关心的是神的荣耀、人的罪恶本性、世界堕落的光景、魔鬼的真实性、福音的恩典,以及永生的确据。合乎圣经的个人服事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修理他的问题或是解决他的处境,而是关乎他的观点、身分和呼召。
思想婚姻辅导的个案,相咬相吞的夫妻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更好的沟通技巧吗?他们需要坦诚地讨论性生活吗?他们需要在理财、经济、职业、亲子教育、冲突处理等等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吗?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是的”,但是他们需要更多。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身分、神的位格和神在他们婚姻中的作为有所认识,然后靠着那种认识和理解去生活。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1-3中告诉我们,现今的生活是将来婚姻的训练场,我们是基督的新妇,神在预备我们进入将来完美的婚姻。为这样的原因,我们现今人际关系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快乐,而在于我们是否把所承诺给予这位新郎的爱给了其他人或者其他事物。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了解基督徒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婚姻伦理。神为什么把世界上意义最重大、要求最多、最亲密也最困难的人际关系,放在基督徒最漫长和重要的过程之中?神要在我们身上成就的才是更伟大的梦想,所以神用婚姻试炼我们,使我们的梦想彻底瓦解和消失,这样我们才会学会放下自己、更深地爱神。
当你这样看待婚姻的时候,你就不再总是要你的配偶实现你的梦想;现在你知道你是谁(你属乎基督),也知道神正在做什么(预备你进入最终极的婚姻)。而在你处理职业、沟通和财务问题的压力之时,你可以在不完全的婚姻中拥有更大的喜乐,超过你认为可能有的。只有从这个观点出发,关乎丈夫与妻子的圣经原则才有意义。婚姻是以将来的婚姻焦点,来活出现今婚姻的实际应用。当然,对于那些未婚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你是透过与家人、邻居、同事、教会家庭的关系与处境来预备自己做基督的新妇。虽然你没有今生的配偶,但是你今生的生活仍然是为将来与羔羊的婚姻而预备,就像那些已婚的弟兄姊妹们一样。这是你的合乎圣经的身分、观点及呼召,而神已经应许帮助你得到他们。如果你不是帮助别人从明显的圣经经文、模式,或是以基督为中心的观点来看他们的事情,那么你的服事就是对他们投掷神学的陈词滥调和原则而已,他们的心将依旧不变,即便行为上有改变也是暂时性的。他们不但会继续与别人争战,也与神争战。
合乎圣经地组织信息
我们不能允许自己不做准备地去辅导别人,我们也不能允许自己临时做点草率的准备就去辅导别人,除非我们花时间去按照圣经思考别人所提供给我们的资料,否则我们就是瞎子领瞎子。我们必须问自己:“圣经有哪些主题、观点、应许、命令能够理解这个人,并且对他的处境说话?”如果我们借由完备的圣经来过滤所听到的事情,我们的辅导才会合乎圣经。没有人会说,“现在请注意,我要分享我过去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没有人会说,“接下去我要揭露我这样做的真正动机。”说的人总是会把过去与现今的境遇混合起来,把情绪和道理混合在一起。我们解读别人的行为好像是在谈我们自己,我们谈论关于神的事情好像在描述自己的处境。我们所得到的资料是以一堆杂乱无章的、孤立的事情表现出来的,需要加以组织和分解。
了解事情的第一步,就是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组织和分类,就好像把要洗的衣服按颜色分类一样。当我们分好了,就可以退一步地问自己:圣经在哪里提到这个人在这处境需要做什么改变?
让我们来操练按照圣经组织信息。假设教会的一位姊妹葛蕾请求与你谈话,她关心她的丈夫李明。李明越来越爱发脾气,一点点小事就要对着孩子们大喊大叫。他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而且多数时间是花在电脑上。当葛蕾问李明怎么了,他只是说生活差劲透了。葛蕾说:李明的爸爸是一个消极的人,认为别人总是在找他的麻烦。刚结婚时李明不是这个样子的,但葛蕾担心李明会越来越像他的父亲。当葛蕾问李明自己可以怎样帮助他时,他只是回答:“只要给我一点空间就好了,不要管的那么多。”
当你把葛蕾给你的信息加以组织时,要尝试看到整个大图案。为了真正地帮助葛蕾和李明,你需要借着提好问题来搜集更多的信息。处境(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将所有描述这个人的世界(他的境遇)的信息都放在这里,包括过去和现在。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李明的了解是:他被一个暴躁、负面、讥讽的父亲所抚养长大,现在,他是一个越来越愤怒、吹毛求疵,对人有距离的丈夫。反应(这个人对所发生的事做了什么回应?):这里我们包括了描述这人行为的事实资料。我们得知李明对他家人大喊大叫,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而且在家时总呆在电脑面前。想法(这个人认为发生了什么事?):这里包括的信息是指这个人如何解读他所面临的世界。在这个范畴里,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就是李明说的“生活糟透了。”动机(这个人想要在其中得到什么?):这包括你知道这个人的欲望、目标、目的、动机、价值观和偶像。他为什么而生活?什么在真正控制他的心?此刻我们对李明的了解是:“只要给我一点空间就好了,不要管我那么多。”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他所说的“一点空间”是什么意思,和他为什么想要“一点空间。”这样的分类给你四个简单的钩子,来组织从李明和葛蕾那里所收集过来的信息,也帮助你辨明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理解和使用这四个钩子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四个吊钩分类,为什么叫它们“吊钩分类”呢?因为它们就像四个钩子,你要把提取出来的信息挂到这四个钩子上进行分类。
第一个吊钩叫做“处境”。个人服事要有所果效,你必须了解服事对象日常生活的处境。他每天面对哪些压力?有什么机会、责任和试探?他生命中有哪些重要的人?这些人现在有什么行为?他每天所面对的环境是什么?你知道他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吗?你要从这些资料中获得重要咨询来帮助你了解他的生活。所以你要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把所有处境的资料都挂在这个吊钩上。要分类与整理这个人过去的历史以及现在的处境所得到的资料,你可以使用两组问题。一组是历史性的问题,例如:原生家庭、重大事件、重要关系、重要经历等等。另一组是眼前的问题:比如生活环境、现在家庭、主述问题等等。你的目标是了解这个人所生活的世界。你需要了解他的世界,你的责任是在神的话语和这个人的世界之间,建立一道沟通与了解的桥梁,使他明白神对他的呼召。所以你从这个人身上所获得的信息中,汲取任何有关他处境的信息,并且归类在“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处境”这个分类之下。
第二个吊钩叫做:反应。在这个地方我们把焦点放在服事对象的行为上。在他的世界里,他在面对处境时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你要仔细聆听重复出现的主题与模式。他通常都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应他人与处境?这些主题与模式会提供给你一些想法,让你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所以如果你从对话中汲取到了这个人的行为信息,就归类挂在这个钩子下面:这个人对所发生的事,有什么反应?
第三个吊钩叫做:想法。此处该考虑的是引导这个人行为的内心。我们知道,人都是解读者,他会不断地想要解读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人的反应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他对事实的解释。我们也知道,持久的改变必须经过内心。所以如果我们要成为神改变一个人的器皿,我们就必须得了解这个人的想法和解读。当一个人对过去、对现在、对自己、对神和对未来的看法是错误的时候,他们就会带出错误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人对生命的想法和陈述的事实妥善归类,我们必须问自己:他的想法是什么?
第四个吊钩是:动机。我们知道人的内心总是受某个事物或者某个人支配,凡掌管我们内心的事物,也必定驾驭我们的行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内心会有不同的欲望互相竞争来掌控我们的内心。另外,我们总是为了心中的某个财宝而活。在每个行为、反应和回应底下,隐藏着我们的欲望、动机、目标和目的。我们相当明白,我们会把对造物主该有的敬拜和服事变成敬拜和服事受造之物。因此,我们必须搜集和了解这个人心里真正的渴望、所有实际在支配他的欲望,或者占据他内心的偶像。我们对于这一类的信息要问的问题是:“这个人在目前的处境当中,心里想要得到什么呢?”一旦我们重新组织了这个人给我们的信息,这些信息就不再杂乱无章,已经分门别类、整整齐齐,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帮助我们看到在这个人的生活中,需要开始改变的地方在哪里。